领导介绍
俄罗斯工程院中国总部 院长
鲍里斯·弗拉基米罗维奇·古谢夫(Гусев Борис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技术科学博士、教授、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联邦功勋科学工作者、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国家奖得主、五次获得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与教育领域奖项
古谢夫于1936年5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梁赞州希洛沃工人村。曾就读于梁赞铁路运输技术学校(现为梁赞铁路运输学院)、莫斯科铁路运输工程师学院、波兰华沙工业大学。
古谢夫的职业生涯始于塔什干铁路运输工程师学院,历任工程师、基建处处长首席工程师和助教。1964年进入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铁路运输工程师学院研究生院,1970年出任该学院"建筑材料"教研室主任,从零开始创建实验室和研究团队。研究初期聚焦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住宅建设联合公司(ДСК)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质量提升,以及"建筑细部"工厂承压钢筋混凝土管生产工艺改进。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厂的研究促成合同制科研实验室"混凝土技术"的建立,开展混凝土强度与振动密实工艺研究。团队通过"振动电动试验台ВЭДС-100Б"发现低频振动(15-25赫兹)较传统高频(50-100赫兹)的优势,相关冲击振动工艺等创新获得多项专利,成果发表于莫斯科和基辅学术期刊,推动团队学术声誉提升并启动专著出版。
1973年,古谢夫调任莫斯科建筑工业材料总局下属科技局副局长,主管科技创新。1975年起主导莫斯科奥运会设施建设,包括体育场馆、交通枢纽、奥运村等重点工程,同时推进新型结构研发、住宅区系列开发及城市地标建设。1979年因"莫斯科建筑工业预制混凝土技术创新"获苏联国家奖。
1980年底出任苏联国家建委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科学研究所"预制混凝土工厂技术改进"实验室主任,主导制定1981-1990年苏联预制混凝土产业发展规划。
作为苏联及俄罗斯钢筋混凝土领域领军学者,古谢夫在振动密实波技术、复合材料强度理论、混凝土腐蚀理论、悬浮液活化粉碎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1990年当选苏联工程院院长,后任俄罗斯工程院院长,推动工程院成为重要创新平台。1994年创建国家建筑科学中心(ГНЦ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о»),整合三家研究院及实验设备厂,领导1500人团队。
学术成就方面,古谢夫以俄、英、波、乌等语言出版专著40部,发表论文800余篇,获专利130余项。曾荣获苏联和俄罗斯联邦国家奖、俄罗斯联邦政府奖 5 项,以及苏联、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的高级国家奖以及俄罗斯联邦和其他国家的许多行业和公共奖项。
俄罗斯工程院中国总部 执行院长
图波列夫·瓦列里·斯坦尼斯拉维奇